您當前位置:中國菏澤網(wǎng)  >  本地要聞  > 正文

化身“候鳥”育良種

作者: 張 慧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0-09-28 10:01

一年里,她有7個月在菏澤,5個月在海南,常年生活在夏天;13載南繁北育,她選育出6個以“菏玉”命名的玉米新品種,在菏澤育種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
她叫曹鳳格,高級農(nóng)藝師,菏澤市農(nóng)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。2019年,她被國家南繁領(lǐng)導(dǎo)小組授予“全國南繁工作先進個人”稱號。

“我比正常年齡段的人皮膚黑點,顯老一些,但常年待在玉米地里,天天熱得像蒸桑拿,倒換來了好身體?!比涨?,記者見到曹鳳格時,她笑著對記者說。

眼前這位玉米育種人,正值知天命之年,看膚色和面貌,儼然一位常年在田間勞作的農(nóng)民,她的“辦公室”就是一塊塊玉米試驗田。頭上戴草帽,脖子上搭毛巾,肩上扛袋子,手里再提上一個裝滿水的大瓶子——這便是曹鳳格的日常裝扮。

2006年,原本在大豆研究所工作的曹鳳格服從組織安排,進入玉米研究所,開啟了她的玉米育種研究之路。沒有可參考資料,沒有人手,對玉米品種完全不了解……曹鳳格對初調(diào)整崗位的窘境記憶猶新。

第一年外出開會,當?shù)弥茗P格代表菏澤參會時,一位行內(nèi)專家說:“菏澤不是沒有育出過玉米品種嗎?”正是這句話,在曹鳳格的心底留下了烙印。她暗暗下定了決心,一定要選育出屬于菏澤的玉米新品種。

回到家的第二天,她凌晨五點起床,自費從早市上買了所有品類的玉米種子,一排排擺在窗臺上。曹鳳格仔細觀察、區(qū)分,記錄他們的特征,再把種子一顆顆地種到地里。

“從發(fā)出第一顆幼芽開始,每天都要到地里轉(zhuǎn)著看,一般都是早晨七點左右去,看著看著就忘記了時間,有時候出來一看已經(jīng)一兩點鐘了?!辈茗P格說,看著這些玉米一天天長大,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。

每年玉米授粉時節(jié),都是曹鳳格最忙碌的時候,十畝的育種地,大概要套6萬個袋子,為了趕在最佳時間控制玉米授粉,她穿著厚厚的行裝奔走在悶熱的玉米地,一天的套袋量常常高達4000個。

為加快育種進程,2008年11月,曹鳳格獨自一人去往海南,從此,她便像候鳥一樣,每年在菏澤本地和海南各進行一季玉米育種和試驗工作。

在海南期間,為了向同行請教經(jīng)驗,原本內(nèi)向不善言談的曹鳳格,突然變得很健談,無論是在田間,還是吃飯、開會,她都來回穿梭著,和這個聊聊,和那個交流一會,不錯過每一次學(xué)習(xí)的機會。

做玉米研究必須在農(nóng)村,當時最先進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車,除非買生活用品和科研物資,曹鳳格一般不出村。在海南,從玉米地到租住的房子有近一公里距離,為節(jié)省科研經(jīng)費,曹鳳格都是采取肩挑背扛的方式將玉米運回去。

中暑過好多次,被蚊蟲叮咬得過丹毒,補苗提水扭傷過腰,背著噴霧器打藥壓得兩肩發(fā)紫,脫??挤N時累得直不起腰……勤奮好學(xué),也吃得了苦,憑著一股干勁,幾年下來,曹鳳格從連問題都不知從何問起,成長為了行家里手,聊起玉米來侃侃而談。

“科研工作需要堅持,更需要持之以恒。”曹鳳格說。

十幾年間,她年年追著太陽跑,南繁北育,一年要過兩個夏天,每天不是在試驗地里鉆來鉆去忙于調(diào)查、套袋、授粉,就是收獲后室內(nèi)考種、脫粒、排種,幾乎沒有時間與親人相聚。每年的11月份到下年的3月底4月初進行南繁加代,她錯過了女兒成長的很多重要節(jié)點,錯過了陪伴父親最后的時光,13年來只陪家人過了三個春節(jié)。

風(fēng)雨育種,寂寞春秋,這種執(zhí)著和堅守既來源于對玉米育種工作的熱愛,更來源于作為一名農(nóng)業(yè)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。近年來,曹鳳格先后被授予“菏澤市第十二批拔尖人才”“菏澤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”“全市糧食生產(chǎn)突出貢獻農(nóng)業(yè)科技人員”“民革山東省優(yōu)秀女黨員”等榮譽稱號。

記者 張 慧

責任編輯:
李立
分享到:
中共菏澤市委網(wǎng)信辦主管 菏澤日報社主辦| 新聞刊登批準文號:魯新聞辦[2004]20號 | 互聯(lián)網(wǎng)信息服務(wù)許可證:37120180017
網(wǎng)站備案號:魯ICP備09012531號 | 魯公網(wǎng)安備 37172902372011號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國菏澤網(wǎng)